王芳 教授、博士生導師
性別:女
所屬部門:社會學系
學科領域:社會學
電子郵箱:wangfang@ecust.edu.cn
【教授課程】
本科生:環境社會學
研究生:社會學研究前沿(合作)、中國社會專題研究(合作)、社會研究方法、西方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
【簡歷/背景】
1984.9-1988.7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(工學學士)
1989.9-1993.7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系(法學學士)
1997.9-2000.6 華東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所(社會學碩士)
2002.3-2006.3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(社會學博士)
1988.7-至今,在華東理工大學任教。其間,1999年1月-2月和2002年7月兩次赴香港大學、香港中文大學、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訪學;2009年9月-2010年9月在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(UCSB)進行學術訪問和合作研究。曾任化工學院院長助理、黨總支副書記;哲學與政治學院副院長、黨總支書記;人文科學研究院黨總支書記;校黨委宣傳部部長?,F為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。
【研究方向】
環境社會學、發展社會學、社會政策與社會治理、青年社會學與社會工作
【研究項目】
主持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、上海市哲學社科規劃基金等省部級以上研究項目6項;
中央高?;究蒲袠I務費、國家發改委、上海市科委、上海市教委、上海市社科創新基地、福特基金等各類專項、攻關和咨詢課題等10余項。
【研究成果】
獨著和參與撰寫著作6部,發表學術研究論文70余篇。代表性研究成果(部分)如下:
1.《事實與建構:轉型加速期中國區域環境風險的社會學研究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8.
2.《環境與社會——跨學科視域下的當代中國環境問題》,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,2013.
3.《環境社會學新視野——行動者、公共空間與城市環境問題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7.
4.“互聯網+”的邏輯轉變與共產主義道路——對《德意志意識形態》中分工與人的發展理論的思考,《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》(CSSCI),2018(2).
5.共享經濟與生態文明:理論上的契合與實踐中的互動,《云南社會科學》(CSSCI),2017(4).
6.合作與制衡:環境風險的復合型治理初論,《學習與實踐》(CSSCI),2016(5).
7.倫理與實踐: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社會學的分殊與融合——基于全球風險社會環境治理困境的反思,《江蘇行政學院學報》(CSSCI), 2015(6).
8.沖突與合作:跨界環境風險治理的難題與對策——以長三角地區為例,《中國地質大學學報:社會科學版》(CSSCI),2014(5).
9.以全面生態化轉型推進中國的新型城鎮化,《環境保護》(CSSCI),2013(23).
10.以社會管理創新促進環境公平,《新華文摘》,2013(2),原載于《安徽師范大學學報》(社會科學版)(CSSCI),2012(5).
11.轉型加速期中國的環境風險及其社會應對,《河北學刊》(CSSCI),2012(6).
12.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現實困境與出路,《華東理工大學學報:社會科學版》(CSSCI), 2012(3).
13.論低碳社會建設的三個關鍵著力點,《南京社會科學》(CSSCI),2011(10).
14.文明范式轉型與人的生態化發展,《思想理論教育》(CSSCI),2011(8).
15.生態責任、草根行動與低碳社區的能力建設——英美案例及其啟示,《江蘇行政學院學報》(CSSCI),2011(6).
16.結構轉向:環境治理中的制度困境與體制創新,《廣西民族大學學報:哲學社會科學版》(CSSCI),2009(4).
17.斷裂與整合:網絡社會大學生政治社會化范式的嬗變及其應對,《華東理工大學學報:社會科學版》,2008(3).
18.行動者及其環境行為博弈:城市環境問題形成機制的探討,人大復印報刊資料《生態環境與保護》,2007(2),原載于《上海大學學報:社會科學版》(CSSCI),2006(6).
19.文化、自然界與現代性批判——環境社會學理論的經典基礎與當代視野,《南京社會科學》(CSSCI), 2006(12).
20.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志愿服務與青年發展,《當代青年研究》(CSSCI),2006(11).
【獲獎信息】
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(三等獎)
上海市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(二等獎)
上海市優秀教育成果獎(二等獎)
上海市育才獎
上海市思想政治教育優秀成果獎
上海市高教學會優秀成果獎
華東理工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、二等獎
華東理工大學優秀黨建研究成果一等獎
【社會活動】
中國環境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;
上海市社會心理學學會理事;
上海市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。